他是高適,年輕時家道中落,二十歲的他便遠離家鄉,闖蕩京城。在去長安的路上,他與才華橫溢,興趣相投的李白相遇,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。
從他的自述中,我聽到了一個鮮活而生動的李白,他懷揣著一個自由的靈魂,騎馬、舞劍、摔跤、喝酒、寫詩……是“大鵬一日同風起,扶搖直上九萬里”,也是“孤帆遠影碧空盡,唯見長江天際流”。
后來,因為高適要去長安,李白要去揚州,他們約定一年后在揚州重逢。高適在長安想投奔權貴,卻屢次碰壁,流離失所,寫下了“未知肝膽向誰是,今人卻憶平原君”的詩句。
一年后,高適如期赴約來到揚州,李白雖忘記約定,但仍帶他認識了王昌齡、杜甫、孟浩然、張旭等一眾才子名士。李白、高適二人都雖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,世人皆是如此,愈是得不到,就愈加執著,執著到最后,往往變成了執念。
正是那些執念激發了高適內心的目標——轉身躍馬而上,奔向塞北,奮勇殺敵,報效國家。經過幾年艱苦的戍邊生活后,他憤憤寫下“戰士軍前半死生,美人帳下猶歌舞”的詩句,帶著遺憾離開了軍營,回到了舊時宋城商丘,在此繼續勤學苦練,努力提升自我。
經過二十余載,高適經人推薦入仕,任封丘縣尉。而他卻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,選擇赴十年之約投奔河西節度使哥舒翰,當了掌書記。第二年,安史之亂爆發。叛軍攻破潼關,哥舒翰兵敗被俘,高適奮力殺出重圍,追隨西逃的唐玄宗。“疾風知勁草,板蕩識誠臣”,高適不遠萬里來尋,使唐玄宗十分感動,即提拔他為諫議大夫,隨駕同往成都。從此高適仕途一路亨通,十年十升,節節向上。最后,他被封為渤海縣侯,成為唯一憑軍功封侯的詩人。縱觀高適的一生,從一介布衣書生到拜相封侯,他是大唐詩人中的唯一一個。
觀影之后,我反而更喜歡高適,他做人本分踏實、基本功扎實,也從不偷奸耍滑,勤于學習。面對人才濟濟,無處施展才華的社會,他并未氣餒,縱然暫時的落魄,也要保持初心,勇于挑戰坎坷的命運。面對朋友和幫助過自己的人,他遵守誠信,謹記一年之約、十年之約,將友人和故人都視為自己最重要的人。面對功名,他為了國家安危和百姓安寧,不在意軍功與罪名,實現了大義。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,高適腳踏實地追求理想的精神,更加令人向往與渴望,不論哪個時代,低谷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,苦難是人生最大的修道場,唯有愿意自渡的人,才能最終尋得出路。
你心中的一團錦繡,終有脫口而出的一日。從理解高適,到認同高適,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復一日,終將在某一刻,讓你看到堅持的意義。只有不斷提升自我,保持初心并努力為之奮斗,才能成為像高適一樣的人,得到自己想要的收獲。